武夷山旅游新天地博客blog,武夷山优质旅游服务的保证

武夷山,风景宜人,都市人群休闲好去处,武夷山是旅游好去处,武夷山多雾,被称为“山岚”的云雾终年都有。武夷山四季都可见到云海。武夷山云海,阴晴雾雨各具风姿。

« 《画皮之真爱无悔》武夷山热拍 刘恺威武夷山捉妖 《画皮2》练就“温柔一刀” »

古碑藏历史 涌泉寺与天心永乐禅寺渊源

    近日记者在鼓山涌泉寺采访时,在地藏殿前,记者看到立于古碑林间的这块石碑,它的左侧镌刻着一行字:“十二年取回崇安县天心岩茶山心池大和尚买樸头坵中侧内一亩二分茶田。”此碑立于同治十二年,即公元1873年。崇安县即为现今的武夷山。

    细问涌泉寺内诸位法师,当年涌泉寺何以会到武夷山天心岩去买茶田,法师答:“因天心寺在天心岩下。”

    探寻天心寺与鼓山涌泉寺的渊源,是揭开鼓山涌泉寺拥有天心岩茶园的关键。探寻名茶大红袍与天心寺的关系,是继续探寻涌泉寺是否参与催生名茶“大红袍”的基础。

    “大红袍”源自武夷天心寺

    天心寺,全名“天心永乐禅寺”,建于唐代,原名山心庵。

    大红袍茶,本是天心寺僧人所种所制之茶,得名“大红袍”,与一位福建建阳籍士子有关。士子名丁显(1358年~1398年)字彦伟,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丁显入太学,十七年乡试中举,十八年礼部会试列第三。殿试由朱元璋亲自面试,御书提升丁显为状元。状元加身后,丁显获授翰林修撰。后因上疏论事言辞过于激烈,得罪朱元璋,被谪戍广西驯象卫,病死在广西任所。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震怒,说:“丁显年轻气盛,朕本意磨练,武将们为何不加监护,竟让他赍志而没?”遂将驯象卫的武将全部治罪。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在赶考路上中暑,被天心庵僧人以茶入药加以治疗,得救后中状元。为报佛恩,状元以红袍披茶树,始有“大红袍”之名。“大红袍”能名扬京城,也有一段历史故事:永乐年间,明成祖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派胡潆踏遍名山大川寻找建文帝的踪迹。胡潆虽未在此寻到建文帝,但却品尝了天心庵僧人所制之茶,了解了举子报恩“大红袍”的故事,回京时,携天心庵之茶进贡皇上。永乐帝细品之后,赞不绝口,遂赐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永乐帝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这两块圣旨碑至今仍保存在禅寺旧楼内。

    关于“大红袍”的得名,还有多个版本,其中有个版本是这样说的:举子丁显,考中状元后,前来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一天,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丁显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顿觉神清气爽,病一下子好了大半,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大红袍就成了贡茶。

    还有一个版本也与皇家有关: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称为“大红袍”。还有人认为,是茶树发芽时嫩叶四周镶有红边,一眼望去红彤彤而得名。

    天心寺曾是涌泉寺下院

    天心寺得名,即与鼓山涌泉寺有关。

    山心庵更名“天心庵”,源于扣冰和尚。扣冰和尚,俗姓翁,法号藻光,唐会昌四年(844年)生于崇安(今武夷山市)。受教儒家典籍,自幼一心向佛,13岁出家,苦修不惰。20岁始,云游四方,曾至鼓山涌泉寺,拜神宴为师。

    唐乾符元年(874年),藻光到山心庵挂单修行,这年中秋之夜,月圆天心,藻光望月而豁然启悟,感叹道:“欲会千江明月,只在天心一轮光处,何用捕形捉影于千岩万壑?以踏破芒履为耶?”

    藻光和尚关心百姓疾苦,深得百姓喜好。晚年应闽王王审知之邀,以“勿多杀”教化闽王,被闽王尊为“国师”。后唐天成二年(928年)圆寂于福州,享年85岁。坐化后,肉身被争相供养,弥留十日后在鼓山火化,得五色舍利甚多,闽王以两个金瓶分装,施钱十万,分别在鼓山和武夷山建“瑞应宝塔”安放,并敕封藻光和尚为“妙觉通圣大师”。历宋、元、明、清诸朝,各代帝王均为其追封法号。后人为纪念藻光和尚,便把山心庵改名为“天心庵”。

    记者从鼓山涌泉寺的法师们那里得知,天心寺曾是鼓山涌泉寺的下院。

    天心寺的鼎盛也与鼓山涌泉寺有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涌泉寺德容大和尚来到武夷山,担任天心寺住持,主持重建。德容大兴土木,广增庙宇,禅寺由此鼎盛,僧众近200人,渐成各地僧侣朝拜受戒的古圣道场。光绪帝御赐五爪龙青花画筒一个,帝师陈宝琛题写“福德因缘”匾额,至今珍藏。

    在涌泉寺僧人看来,涌泉寺在天心寺下拥有茶田是极正常的事。至于这些茶田何时购得,同治年间收回的茶田是否涌泉寺在武夷山间茶田的全部?想解开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新的文物与史料的发现。

    樸头坵是否就在九龙窠?

    武夷九龙窠,为大红袍名茶的原生地。

    九龙窠,指的是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形如九条龙,人们将之喻为游龙的窠穴,九龙窠两侧皆为茶园。

    同治年间,涌泉寺收回的茶田就在天心岩茶山,樸头坵极有可能就位于九龙窠。当然,这还有赖于更多新史料、新文物的发现予以确证。

    涌泉寺僧人也曾制“大红袍”?

    无论同治十二年涌泉寺收回的是否就是九龙窠茶田,但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涌泉寺僧人曾在天心岩下种茶,二是涌泉寺僧人也曾贡献出名茶“大红袍”。

    鼓山群岭之间的明清古茶园及鼓山僧人制作岩茶的历史,似乎可以佐证上述推断。

    出了涌泉寺往东,在山间穿行7公里,就能发现古茶田,约有50余亩。4月20日,记者到此地采访。正在茶园劳作的僧人告知,这里的茶树树龄都在250年以上,最老的有300多岁了。

    在大山深处,一位比丘尼将记者引到一株茶树前,笑着说:“你看这棵老茶树,嫩叶周边是红色的,与武夷山间的大红袍茶树极像。”

    爬山累了,比丘尼提来一壶茶,说它就是用这棵茶树的嫩叶炒制的。茶汤呈深橙黄色,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饮一口,兼有红茶的甘醇和绿茶的清香,让人想起清代大文豪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对一代名茶大红袍的介绍:“甘、清、香”。

    比丘尼称,她的制茶手艺是她师傅教的,而师傅又是跟着其师傅学的,鼓山茶制作技术从古传到今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留言

最近发表

Powered By www.cm513ts.com

Copyright 2006-2010 cm513ts.com 武夷山欢迎您!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