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新天地博客blog,武夷山优质旅游服务的保证

武夷山,风景宜人,都市人群休闲好去处,武夷山是旅游好去处,武夷山多雾,被称为“山岚”的云雾终年都有。武夷山四季都可见到云海。武夷山云海,阴晴雾雨各具风姿。

« 《玄门大师》武夷山敦煌同时开机美中旅游业联合协会访问武夷山 »

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光彩夺目的“文化武夷山”

        每当提起位于福建省西北角的武夷山脉,世人首先想起的,便是蜿蜒曲折、色如碧玉的九曲溪,与千姿百态、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但鲜有人知,这里的儒学大家比肩孔孟,这里的文化底蕴不让泰山事实上,无论你知或不知、来或不来,武夷山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始终傲立在这山水之间,至今依然光彩夺目。

千年瑰宝,让世界读懂之奇

  18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表决全票通过,武夷山赢得世界上仅有的23 顶“双世遗”桂冠之一,他们如此评价:“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极其美妙的景观,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公园、11 世纪的与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

  18年前,摩洛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前夕,武夷山申遗团队紧张得彻夜难眠。

  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松浦晃一郎,有些好奇。他和几位到大会现场的代表闲聊:武夷山到底准备拿什么申报文化遗产?

  从3800多年前神秘船棺说起,到2200多年前的古汉城遗址,再到800多年前的理学家朱子,400年前的“万里茶道”……纵跨三千多年的时间长度,横跨宗教政治哲学的学科广度,代表们之言,让松浦晃一郎惊叹不已,“朱子,那不是朱熹吗?朱熹在日本,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都很大。别的不说,就有朱熹,你们还担忧什么?”

  第二天,表决全票通过,武夷山赢得世界上仅有的23顶“双世遗”桂冠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此评价:“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极其美妙的景观,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公园、11世纪的与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

  宣读结果那一刻,远在1万多公里外的武夷山申遗团队高声欢呼、喜极而泣。

  在武夷山人看来,文化申遗是一次如履薄冰的尝试。而在世界看来,武夷山实至名归,文化遗产的荣誉更像是一个迟到的答谢。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史料记载,朱子理学不仅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而且远播海外,对世界哲学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南宋时期日本的官学、朝鲜李氏王朝的国学皆为朱子理学演化而来。

  如今,在武夷山,每年仍有许多海外朱子理学的研究者前来瞻仰朱熹。

  若说朱子是武夷山文化的灵魂,茶香便是武夷山文化的味道。自唐宋飘来的茶香,及其所孕育的武夷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凝结为武夷山献给全人类的一份瑰宝。

  作为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17世纪上半叶,武夷茶顺着海上丝绸之路南下,横穿印度洋,销往英国。几乎同一时期,武夷茶又沿陆上“万里茶道”北上,途经1万3千多公里,进入俄罗斯。武夷茶迅速成为欧洲人,尤其是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据考证,茶的英文“Tea”就源自于福建地方方言中茶的发音“Te”,在英国最好的红茶被称为“Bohea Tea”,为武夷茶的谐音。

  武夷山茶人笑谈:如果没有武夷红茶西传,就没有英属东印度公司兴旺的茶叶贸易,北美人民就不会在1773年将东印度公司运来的一整船茶叶倾入波士顿湾,并随后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世界格局将因此而大为不同。

  虽为笑谈,但武夷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可见一斑,武夷茶人自豪之情也溢于言表。

  “我们的文化如此受世界尊敬和认同,我们没有理由不更自信一些。”武夷山市委书记马必钢说,“在文化自信的交流探索方面,武夷山要先走一步,要走得更好。”

“和”作灯塔,让游客读懂之魂

  在武夷山,无须刻意学习文化,因为景色和文化早已无法分割。和谐,正是武夷文化的内核。无论是山水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既能诞生朱子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也能孕育出著名婉约词人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杯香茗暂留客”,客来敬茶,是武夷山的茶俗。众人品茗,共闻茶香、行茶道、论茶事、交挚友。茶。
  在武夷山,无须刻意学习文化,因为景色和文化早已无法分割。天游峰壁立万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传说;九曲溪有九曲十八弯,曲曲都有遗址,弯弯都有故事。

  在九曲溪的第六曲,朱熹当年在响声岩写下“逝者如斯”,字大如斗,色泽艳红。不难想象,当年他在这里面对清澈湍急的溪流,是如何感慨光阴飞逝的。

  这样的摩崖石刻,武夷山还有450多处,其中朱熹题刻13方。这些题刻字体有楷有隶,字形大小不一、篇幅长短不定,既有“武夷第一峰”直白的赞美,也有“道南理窟”富有哲理的思辨,堪称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

  除了摩崖石刻外,先民文士在武夷山留下的文化遗存,还有高悬绝壁的船棺,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高僧名道的庙观等。这些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将人的思想情感、劳动智慧与山水紧密相融,浑然天成。

  和谐,正是武夷文化的内核。无论是山水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既能诞生朱子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也能孕育出著名婉约词人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历史上,这种和谐不仅跨越了时空的障碍,而且打破了人心之间的藩篱。

  公元前334年,春秋战国,列强争霸,越族入闽。但越族军民并不是烧杀抢掠的入侵者,而是和当地的百姓和睦共处,并形成了新的闽越族,成为东南地区最强的一邦。当年创建的闽越王城,是现代保存最完善的古汉城遗址,观之令人叹奇。

  儒、释、道三教,在武夷山相安共处。三教精英相互仰慕、亲密交往,常在一起斗茶品茗。九曲溪畔的三教岩,水帘洞内的三教堂,正是三教求同存异的永久象征,昭示着武夷山“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无穷魅力。

  和谐,作为武夷文化的精髓,一直延续至今。在武夷山,和谐文化,已化作一座心灵灯塔。

“乡愁”羁绊,让百姓读懂之根

  宋元间,在武夷山创立书院的著名学者就有43位,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仅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两岸,有记载的书院遗址就有35处。如今,在武夷山城区的文庙和一些社区、图书馆,人们模仿当年书院教学的方式,不定期举办讲座。这些讲课老师既有大学教授,也有民俗专家,涉及的主题有朱子理学,也有茶文化、书法、琴艺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文化盛极一时,但又伴着断壁残垣一并封入历史。而武夷文化,却不断发展,愈加兴旺。

  “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芽”,欧阳修的诗句,记录的是北宋时期武夷山祭茶的盛典,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每逢惊蛰时节,春光明媚,武夷山人开始采茶、造茶,民间仍可见祭茶神活动。鸣金击鼓、顶礼膜拜之后,众茶农高喊“茶发芽、茶发芽”,祝茶叶丰收、茶事顺利。

  在武夷山,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而是浸润于每个人心中,构成了武夷山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然而,对于武夷山人而言,要真正读懂自己,有时候比外人要更难,“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朱子故里五夫镇兴贤村,每个人都会说一段朱子“葱汤麦饭”的故事,家家户户重视教育,武夷山的高考状元多数都出自这里。

  越来越多的武夷山人开始挖掘整理自己的文化。近年来,武夷书院文化的兴起,更是当地传统文化的全民觉醒。

  宋元间,在武夷山创立书院的著名学者就有43位,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仅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两岸,有记载的书院遗址就有35处。

  如今,在武夷山城区的文庙和一些社区、图书馆,人们模仿当年书院教学的方式,不定期举办讲座。这些讲课老师既有大学教授,也有民俗专家,涉及的主题有朱子理学,也有茶文化、书法、琴艺等。

  记者看到,参加讲座的人越来越多,有机关干部,也有普通市民,大家都在自觉地学习武夷文化,守护着、传承着这份文化根脉。

守“根”护“魂”,让未来读懂之路

  面向未来,武夷山所在的南平市提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未来发展要坚守“三不能”:不能重自然轻文化、不能重商业轻保护、不能破坏性保护。“文化是武夷山的灵魂。保护文化不能有铜臭味,不能把文化庸俗化

  虽有源头活水,但对于武夷山人来说,在各种社会思潮激荡的今天,如何将这份文化自信站定、延续和发展,仍是一道充满挑战的考题。

  凭借一份文化自觉,今天的武夷山人,正在用他们独有的智慧,书写着下一个千年的文化答卷。

  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18年前,武夷山人将两颗金种子牢牢攥在手中。但他们懂得,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既浑然一体,又有各自的属性,相对于自然遗产而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任务更重。

  面对下一个千年,武夷山人想到的首先是文化。

  成为“双世遗”后,武夷山文化迎来复兴之机,一批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与自然风光相比,文化建设投入巨大,短期内难以见效益。申遗后的十几年间,武夷山自然和文化的保护发展并不平衡。

  多次文物普查、加快认定文化遗产、提高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待遇、建立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近年来,武夷山保护文化的列车在加速。

  如今,武夷山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8个,各级文保单位75处,文物古迹591处。

  “文化是武夷山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武夷山市市长林旭阳说,“有人觉得,做文化项目投入大、没收益。但是我说,现在武夷山已经进入经济反哺文化的阶段,再穷也要挤出钱来做文化。”

  2016年底,世界最高的一座朱子雕像在五夫镇落成。这座高23.66米的朱子雕像是朱子文化园项目的核心部分。朱子文化园规划面积近1000亩,总投资8亿元。

  “十三五”以来,武夷山先后对多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实施了保护工程,举办了五届海峡两岸茶博会、第三届中蒙俄“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市长峰会、第六届朱子文化节等。仅2016年,武夷山市就开展120多场文化惠民活动。

  对文化的投资逐步有了回报。尤其是《印象大红袍》的成功,让武夷山人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与后劲。这部以武夷山茶文化为表现主题创作的大型实景演出,当年投入超过1.5亿元,公演五年后,共演出1888场,接待人数243万人次,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公司并于2017年初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更可贵的是,武夷山的文化产业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产业。《印象大红袍》的演出者大部分为当地村民,近年来,仅此一项,村民们收入颇丰。

  “文化是武夷山下一步发展的源泉。”林旭阳说,这一届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借助武夷山的文化资源和底蕴,打造一批“文化+”产业。

  2016年3月,武夷山市政府联合制定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建成4-5个以“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景区,实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利用、朱子文化品牌建设、“万里茶道”融入“一带一路”等九项工程,实现年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亿元。

  面向未来,武夷山所在的南平市提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未来发展要坚守“三不能”:不能重自然轻文化、不能重商业轻保护、不能破坏性保护。

  “文化是武夷山的灵魂。保护文化不能有铜臭味,不能把文化庸俗化。”马必钢说,武夷山发展文化产业不能本末倒置,重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守根、铺路、铸魂……武夷山关于未来文化发展的这份答卷,与中央近期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紧密契合。

  “文化自信是武夷山最深沉、最持久的自信。”南平市委书记袁毅说,“我们要用心、用情去呵护、去擦亮武夷山‘文化遗产’这张牌,让人们不仅读懂武夷山的风景之美,更能读懂武夷山的文化之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留言

最近发表

Powered By www.cm513ts.com

Copyright 2006-2010 cm513ts.com 武夷山欢迎您!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