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新天地博客blog,武夷山优质旅游服务的保证

武夷山,风景宜人,都市人群休闲好去处,武夷山是旅游好去处,武夷山多雾,被称为“山岚”的云雾终年都有。武夷山四季都可见到云海。武夷山云海,阴晴雾雨各具风姿。

« 武夷山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胜利召开福建春运火车票开始对外售票 注意车次调整 »

武夷山寻石

山水之外有一乐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说这话的古人真令我羡慕。五岳,我大都未去,黄山则错过了。在所有未到之山岳中,我最想去的是武夷山。山在闽地,我是闽人,故乡之山水,总是比别的地方,更让我多一份牵念,多一点梦思的。

应友人之约,我与老伴一起,去了趟武夷山。武夷山水之美,不亲临其境,仅从电视上看,难以见其真容。进到山里,只见巨岩壁立,丹崖如削;烟云生处,藏有洞天。更有碧溪如带、依山环绕;一溪九曲,曲曲有景。山不高而险峻,水不深而澄碧。一山而兼有众山之美:有桂林山水之清柔,又有黄山山水之奇崛;有泰山之壮伟,又有华山之峻拔。

数日之内,我们乘竹筏,过九曲;攀高岩,观绝壁;上九龙窠,品大红袍;抵桃源峪,看飞瀑流泉……真让我乐不思家,倦而忘归。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按此古训,山水之乐,自是仁者智者之乐。而对于我这个非仁非智之人,山水之外,却另有一乐。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有了这个癖好:每到一个地方,尤其是山水名胜,总想捡块石头,以作纪念。按藏石家的分类,这叫“纪念石”。我似乎运气不坏,常能如愿:去云南石林,过了“一线天”,意外拾得“阿诗玛”石;去函谷关,就在老子写《道德经》的石桌附近,拾得一紫石“紫气东来”。是紫色石头便足矣,回来灯下一看,竟是一尊老子坐像!那年去南京,游燕子矶,在传说李白醉酒投江捞月之处,也寻得一小巧红泥酒尊石(也是丹霞石一种)……这类意外之遇,真是有如神助。

自然也有失望的时候。去洛阳,在“河出书,洛出图”的洛河,一位爱石的师傅冒雨陪我去河滩捡石头。一路上,我就盘算:今天应能捡到“八卦石”。结果,两人在滩上转了半天,除一身雨水外,竟无所得。上泰山,同样也是令人失望。质硬形好而又筋脉多的石头都在深沟里,可望而不可及。登南天门的路上,更是片石无存。只能下山时,将一小块很不起眼的石头捡回,权当泰山石,连想刻上“石敢当”三字,都无处下刀。上月去井冈山,重访圣地,比几年前“三下乡”那次在黄洋界一无所获好些,在龙潭捞得一黑石。石上隐然有象,只可惜是块残石。

看来,区区石头,似乎藏有玄机。玄机在于:得与失,非人意之可强求。寻石之乐,也往往在无意中得之。

不知此番武夷山寻石,又将如何?

巨石“动物园”

我们一行人,除了我和老伴,还有画家林剑冲和他的儿子小林。辛苦陪同的则是武夷山市政府原副市长阮雪清和景区对外文化交流中心衷副主任以及司机张师傅。

先是游天心寺。寺在坡上,坡下山前一大片地,有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内外信众募捐修建的新殿,重宇飞檐,沿山而筑,很是壮观。右侧砌一台,台上置一巨石,形似“如意”。高僧似乎也是爱石的人,且颇有见地。一块天然的如意巨石,比花巨资弄来的玉雕、铜铸、金塑之佛像宝鼎之类要难得珍贵得多。

上坡走几步,便到了天心古寺。寺是土砖木结构,游人不多,香客寥寥。寺里供奉一尊崭新的玉佛,与古寺之破旧,有点不太协调。据说是厦门南普陀妙湛大和尚捐赠的缅甸玉佛。寺里原有的自明初以来的古佛,几经劫火,不知毁了多少次了。如今只剩下古寺新佛,让游人感叹世事的沧桑。

引起我注意的,倒是庙前一侧墙角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石头。石呈青色,石纹细密,或如根脉,或像波纹。它们放在那里,大半不是为了供佛,可能是爱石的和尚作为点缀的。可见,佛门之人,爱石者也大有人在。“云空未必空”,我赞赏爱石的和尚们对美的追求。

离开古寺,便入九龙窠,去看有名的“大红袍”。赴京赶考的举子喝了茶汤中状元的故事,人们至今津津乐道。茶树长在半壁,左上四丛,右下两丛。左侧岩壁刻有“大红袍”三字,未署名款,据说是某县令所书。这倒让我对这位县太爷多几分敬重,其名字虽没刻在石上,其风范反而长留人间。

我顺着左侧山坡,缓步而上,看能否在这吉祥之地,捡块石头作纪念。没走出几步,便又折回,因为要上茶亭品茶、看茶艺表演。我只在路边捡了枚小石子,呈圆柱形,并无奇处,仅顶端有一小白环。在“大红袍”下得到,那小圆圈也不妨当作是一种“圆满”。

表演茶艺的山妹子特地要我们留意:“大红袍”泡开后,翠绿的叶片四周,确实有淡红的一圈。也许这便是“大红袍”的由来,世道坎坷,人生多艰,祈求圆满,古今皆然。

可惜的是,这枚小石子———回京后才想起它来,竟找不着了。不知是在武夷山遗失了,或是跟我留存在主人处的诸多石头们混在一起?圆满之石,却留下了点不圆满。这不怪石头,只怪我老而多忘,把它冷落了。它毕竟是我在武夷山捡到的第一枚值得保存的石头,尽管它是那么小而无奇。

游九曲十八弯,人坐在筏上,筏漂在水上,自然是别想捡什么石头的。即使水清见底,游鱼与卵石历历可数,也无可奈何。但却可以尽情观赏两岸如斧劈刀削般的巨岩怪石。武夷山岩石之奇,不在于多么高耸险峻,而在于多有猛兽禽鸟之奇姿异态,并都冠以相应的名称。顺九曲溪而下,便有双狮峰、孔雀石、青蛙石、上水狮、上下水龟石、象鼻岩、骆驼峰、鲤鱼石等等。其它的,还有伏虎岩、铁象岩、虎啸岩、九龙谷、燕子峰、鹰嘴岩……几乎是“一石成一兽(禽)、一兽(禽)成一山”。百兽千禽,各展其姿,各显其妙。整座武夷山,简直就是一处巨石的“动物园”。

对此,景区衷副主任有很妙的解释。她给我们讲了个神话: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盘古开山不久吧,玉皇大帝命山神赶着一大群飞禽走兽去东海赴龙王的盛会。它们一路奔波,来到武夷山地界,为其绝佳的山水所吸引,便停下歇息,并干脆不走了。玉帝闻讯大怒,便将山神连同他驱赶的禽兽们统统点化为石头。我听了不禁乐了:亏得玉帝老儿这一怒,不然,今天我等哪有这眼福,能观赏到如此绝妙的巨石景观?

诸多如禽似兽的巨岩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伏虎岩、鹰嘴岩和燕子岩等巨岩。

剑冲是画虎的名家,格外留意伏虎岩。岩壁上有明代刻的“伏虎”二字及诗一首:“百兽舞虞廷,胡为岩下伏?前面有投龙,风云好追逐!“题字及题诗均为武夷名宦陈省手书。剑冲问我诗的意思,我仅照字面略作解释。其实:“诗言志”,陈省归隐武夷,原是官场不得志之人,此诗或为其言志之作。他也许是以“伏虎”自况自问的。

题诗为伏虎岩平添了几分意蕴,而鹰嘴岩则全仗造化之功而显得气势逼人。站在岩下,只见巨大的鹰嘴,凌空而啄;两翼展开,有若垂天之云。头顶上,就像有只巨鹰从空中扑了下来,令人心悸。若是从远处望去,那巨鹰又像是兀立于山岩之上。武夷山市政府原副市长阮雪清是位摄影家,她的摄影作品集《武夷之韵》中,就有一幅《苍鹰兀立》,取的正是这个角度,拍得雄姿伟岸,令人望之肃然。

燕子峰又是另一种景象:如同一对春燕,比翼双飞。峰前一望,极为赏心悦目。

自然,也会有人更倾心别的峰峦,如作为武夷山标志的玉女峰。玉女峰孤峰独秀的风姿,连同其凄美的爱情神话,确能让游人们心动神迷、流连忘返。

值得称道的还有一块巨岩,那就是晒布岩。如果说,玉女峰、双乳峰以及狮虎龙象、鹰隼飞燕之类的岩石,在别的名山里还得一见的话,那么,像晒布岩那样独特的岩体,怕是绝无仅有的了。横贯东西的是一整块丹霞巨岩,高200多米、长600多米,有如一堵城墙、一道堤坝。自上而下,有一道道平行而深浅不一的条沟。远远望去,像是一匹匹布垂挂在岩壁之上……虔诚而想象力丰富的武夷先人们,早就为晒布岩编了一个仙人晒布的故事,给这人间仙境又增添了几分仙气。

也许,朱熹在武夷山的行迹,帮了武夷山“申遗”的大忙,而在我看来,武夷山的每一块巨岩及其神话传奇,从彭祖开山并以其二子“武”和“夷”为山命名,到玉帝与玉女、大王以及山神、禽兽们的恩怨情仇,还有诸多的神仙轶事,足以构成一部武夷山的神话系列。它与汉唐以来传入的“佛”相比,是更为本土的;它与南宋的朱子及其新儒学相比,则又古老得多。这许多从上古流传至今的与石头有关的神话传说,是更为原始、更为本真、更未被历史长河中的污泥浊水所污染的宝贵遗产。武夷山的这种巨岩与神话相结合的独特的石文化又是“天人合一”的,是真正的“自然、文化”的双遗产。

武夷山的石头,不仅是武夷山的脊梁,也是武夷山的魂魄!

作者介绍:
黄奇石,晋江市东石镇人,1965年厦门大学毕业后分配北京。现为著名剧作家、词作家,原中国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爱的奉献》词作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留言

最近发表

Powered By www.cm513ts.com

Copyright 2006-2010 cm513ts.com 武夷山欢迎您!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