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新天地博客blog,武夷山优质旅游服务的保证

武夷山,风景宜人,都市人群休闲好去处,武夷山是旅游好去处,武夷山多雾,被称为“山岚”的云雾终年都有。武夷山四季都可见到云海。武夷山云海,阴晴雾雨各具风姿。

« 岩茶韵悠远 妙笔写华章自驾之旅--武夷山 »

蜡烛会和柴头会

蜡烛会和柴头会是武夷山的两大民间集会。

    蜡烛会起源于唐朝,历史悠久,是为悼念辟支古佛而起。号藻光,是我国古代参悟到禅学真谛的大师之一。后来人们对其尊崇有加,在他的故乡武夷山吴屯修了一座庵,供奉其肉身遗像,每到会期,人们便秉烛迎奉,这就是蜡烛会的由来。

 

    会期之时,从迎佛开始,便有以“白蛇传”、“关云长秉烛夜读”、“岳母刺字”等戏文为内容的三十六台“仙仔”,大号开道,锣鼓齐鸣,鞭炮震耳,盛况空前,现已成为一次交流盛会。每年的二月初八就有“议会”,十六日迎奉城关光化寺的老佛塑像,称为“佛过街”。二十日派十多个彪形大汉,在凌晨前到吴屯小寺接老佛肉身像。接佛时,这些大汉抬着古佛,急跑抬入城关,路上绝对不能休息停留,称为“赛佛”。老佛接到城关后,家家户户选一对最好的蜡烛送庵,庵中灯烛辉煌,一对对蜡烛从佛像前的香案桌一直点燃到大门口。

    二月二十一日,虔诚的善男信女会集城内,整个城关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午后,蜡烛会正式开始,先是迎佛,人们抬着老佛,前头由两把大号开道,紧跟各类迎牌,以戏文为内容扮装的三十六台“仙仔”,穿插在行列中间,使人仿佛是在剧院里看戏:《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许仙在娓娓细语;《三国志》中的关云长在秉烛夜读;《岳飞传》中岳飞跪着在受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迎佛行列中相隔一段就配有闹鼓、仙幡、唢呐等各组乐器,时而一阵闹鼓像万马奔腾,咚咚作响;时而一阵阵管弦细乐,幽闲清新;时而一阵阵唢呐婉转响亮。整个城关,沉浸在欢闹的乐曲声中和神话的境界里。到了晚上,几十成百架的“烛桥”(烛高数尺,插在架上的叫“烛桥”)、“烛轮”(以方筐逐层点燃的叫“烛轮”)、“烛亭”(亭子式的叫“烛亭”)沿街游行,烛光冲天,有如火龙,颇为壮观。沿街居民,燃放鞭炮,献烛礼拜、祝愿,迎佛盛况可谓空前。

    柴头会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51年,在洪秀全太平军的影响下,武夷山和全国各地一样,四乡农民纷纷起来抗捐抗税,反对奴役压迫。县衙门官吏见势头不妙,便加紧对农民进城买卖的检查,下令不准农民携带凶器铁器之类的东西进城。只允许挑柴,扛木,携带竹、木家具等农副产品。这样一来,更激起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四乡农民在起义首领陈顺光的带领下,于农历二月初六凌晨,统统扛上木棍、竹叉和扁担等进城。时至中午,一声令下,农民手举木棍、竹叉和扁担等冲进县衙门,官军抵抗不住,四下逃走。县官在众怒面前,下令免除农民的“竹税”、“明笋税”、“茶叶税”等,起义获得了胜利。人们为纪念这木棍、竹叉和扁担取得的胜利,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举行一次盛会,名为“柴头会”。

    柴头会沿袭至今,已成为福建省民间较大盛会之一,实际上更是一次规模较大的交易会。每年二月初六,武夷山市境内农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纷纷扛上竹木农具等,云集市区开展各种交易活动。(罗夏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留言

最近发表

Powered By www.cm513ts.com

Copyright 2006-2010 cm513ts.com 武夷山欢迎您!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