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新天地博客blog,武夷山优质旅游服务的保证

武夷山,风景宜人,都市人群休闲好去处,武夷山是旅游好去处,武夷山多雾,被称为“山岚”的云雾终年都有。武夷山四季都可见到云海。武夷山云海,阴晴雾雨各具风姿。

« 武夷山发现蠓类新种生态游成武夷山旅游亮丽名片 »

吴觉农在武夷山

     1941年4月15日上午,天空灰暗。几架日寇的飞机呼啸掠过武夷山上空,恶狠狠地扔下了罪恶的炸弹。顿时民房起火,哭叫声震裂人心。

  在这等慌乱之际,武夷山麓的赤石街尾的翠绿茶园中,却站立着一位身材高挑、健壮,穿着中山装的读书人。他虽然满脸怒气,却按捺住仇恨,仔细地观察茶叶的生长状况。他就是后来被人们誉为“中国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大师。

  这位生长在浙江上虞茶村的农家子弟,青年时就因心系农民疾苦,因而改名“觉农”。在此国难当头,日寇横行,茶路受阻,茶山荒废,茶农民不聊生的非常时期,他不顾个人安危,跋山涉水,遍走云、贵、川、鄂、湘、赣后,来到风光秀丽、文化丰厚的武夷山。名山胜地深深吸引着他。他看到这里有著名的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红茶及诸多的珍贵名丛,他看到了这里有福建省属的“示范茶厂”及几千亩茶地以及几十家茶厂,他看到这里有一批先期随张天福而至的茶叶专家……这不是我理想中美丽的茶乡吗?不是我梦幻里仙境般的研究场所吗?他毅然决然在此兴办“中国茶叶研究所”以振兴华茶。功夫不负有心人,翌年,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茶叶研究机构终于在鞭炮声中挂牌了,名为“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从此,这里成了中国茶业的期望、中华茶人心中的丰碑。泱泱茶叶大国有了“圣殿”,世界茶叶发源地立起了标杆。茶界人士负笈背囊,跋山涉水来此“修持”(工作),四方茶人络绎接踵到这里“朝拜”(学习)。当代“中国十大著名茶叶专家”(见1986年《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先后在研究所、茶叶实验场工作过的就有其七:他们是吴觉农、蒋芸生、王泽农、庄晚芳、吴振铎、李联标、张天福。此外还蕴有一大批中国茶叶先辈,如庄任、叶之鼎、陈舜年、林馥泉、叶作舟、朱刚夫等。如今健在的百岁“茶界泰斗”张天福经常谈起当年武夷山茶区的兴盛情景。

  茶叶研究所以武夷山为平台,辐射闽浙赣苏皖。所长吴觉农深感大有用武之地和作为,兴奋不已,忘我工作。这位曾到日本留学,到印度、锡兰等地考察过的吴觉农,深感作为世界茶叶的故乡,科学研究分析却迟于西方,这成了他的心病,如今他为有一方研究园地而欣慰。他以一个实业家的胸怀,以一个科学家的严谨,立足武夷偏隅,心怀全国茶事,进行了茶树更新、栽培、土质调查分析;机械化制作使用等方面的探索、实验、总结。为选育优良品种,提高茶叶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茶界高度赞赏。武夷山的茶叶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上沾光良多。如今山中之老茶农还能零碎地谈上一段“吴老板”旧事,特别是对他积极帮助茶家争取到贷款之恩典,老人总是常挂在嘴边。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学者说:科学能兴邦。作为一代著名专家,吴觉农深信科学力量的伟大。他在武夷山期间大力支持、引导专家们从事调查研究、著书立说。为了搞清武夷岩茶品质优异之所以然,他组织土壤专家王泽农对武夷岩茶产区土壤进行调查分析,至今王教授的《武夷岩茶土壤》论文中弥足珍贵数据、资料,被山人视为开启岩茶奥秘的钥匙;武夷制茶所主任林馥泉下大决心,经过长时间调查、走访、查资料、编写了近十万字的《武夷茶生产制作及营销》一书,至今还被研究武夷岩茶者,视为经典,摘引转用;廖存仁之《武夷岩茶》着重了岩茶的制作工艺的记录;陈舜年、徐锡堃、俞庸器、向馨合著《武夷山的茶与风景》弘扬了名山、名茶相得益彰的光彩;吴本人亲自操笔撰就的《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分析了对武夷茶之状况,提出了振兴武夷茶之方略……,此外还有许多单篇文章刊于其时的研究所之刊物上。这些茶著、论文,已成了中华茶文化之瑰宝,备受珍重。

  抗战胜利后,本是发展茶叶的大好时机,可是国民政府却一纸公文,下令撤销一代茶人辛辛苦苦筹办起来的“中国茶业研究所”,吴觉农痛心疾首,郁郁地离开了他心爱的武夷山。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得以重新致力祖国茶事大业之愿望。他曾来到武夷山,旧地重游,看到武夷茶的迅速恢复而高兴不已。2007年,其子吴甲选到武夷山参加“国际禅茶文化节”时,曾对笔者说:其父晚年常惦记着武夷山和武夷茶,嘱咐收集其在武夷山的轶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留言

最近发表

Powered By www.cm513ts.com

Copyright 2006-2010 cm513ts.com 武夷山欢迎您!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