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为建立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作出重要批示30周年的日子。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这年金秋,在福建省召开的科学大会上,我国著名昆虫学家、福建农学院教授赵修复呼吁,有关部门立刻采取紧急措施,把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挂墩和建阳县(今建阳市)的大竹岚作为自然保护区封禁起来,保护动植物,为子孙后代保留一块极为难得的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基地。赵教授的呼吁引起科学界、学术界的极大反响。
当时,作为光明日报驻福建记者,深感有必要把这一情况向中央反映,于是会后立即采访了赵教授。在他简朴的寓所,赵教授搬出了一摞资料和昆虫照片,详细介绍了大竹岚、挂墩在世界生物学界的重要地位。
武夷山的大竹岚、挂墩一带是世界闻名的生物标本采集胜地,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有外国传教士和生物学家到这里采集动植物标本,自19世纪70年代以后又有大批动植物新种被发现,有着“昆虫的世界”、“鸟的天堂”、“蛇的王国”、“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等美誉,是世界公认的“生物之窗”。然而在是非颠倒的年代,这座举世瞩目的生物宝库也难逃被破坏的厄运。
赵教授痛心疾首地说:目前这一带森林砍伐得十分严重,这种状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过不了几年,这个闻名于世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就有濒临毁灭的危险。“你一定要把这一紧急情况尽快向中央反映”。
1978年11月21日,一篇题为《福建农学院教授赵修复紧急呼吁保护名闻世界的崇安县生物资源》的光明日报内参第274期,摆在了邓小平同志的案头。当时中共中央正在召开工作会议,筹备即将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多少重大问题都在等待着小平同志决策。然而,小平同志远见卓识没有忽略内参中提到的武夷山区这两块小地方,他对文中一些重要句段画了横线,并在标题“保护”二字下重重画了两道横线,在内参上批示:“请福建省委采取有力措施。邓小平十一月廿二日”。
第二天,中央办公厅即把小平同志批示传到福建省,省委立即采取了有力的落实措施,有关部门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实地考察和各项准备工作。1979年4月,迎着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两个多月后的7月3日,国务院批准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种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建立的武夷山保护区,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史上也是仅有的特例。
小平同志的重要批示,不仅挽救了武夷山这座生物宝库,而且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30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历任领导都对武夷山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保护区成立时保留下来的2.9万公顷原生性森林植被,成为我国东南大陆也是地球同纬度带中保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1987年联合国有关机构将武夷山保护区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2年又被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1999年,武夷山保护区与武夷山风景区联合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仅有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 (白京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