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新天地博客blog,武夷山优质旅游服务的保证

武夷山,风景宜人,都市人群休闲好去处,武夷山是旅游好去处,武夷山多雾,被称为“山岚”的云雾终年都有。武夷山四季都可见到云海。武夷山云海,阴晴雾雨各具风姿。

« 大红袍为什么这样红武夷山远华国际大饭店荣膺五星级旅游饭店 »

留下遗憾,也留下历史

  上世纪40年代,400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观横跨福建,与当时的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开了一个“玩笑”,因天阴导致专程到此观测日全食的天文专家“无获”,地磁专家则收获颇丰。68年后,日全食再度出现在武夷山上空,虽仅见日偏食,但却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和记忆,对我国的天文和地磁观测做出贡献的武夷山来说,二个世纪的三次邂逅——

留下遗憾,也留下历史

  7月22日,对武夷山人来说,在这次“大日食”中有些遗憾,武夷山仅见日偏食,虽然食分很大,可达0.90,但还是延续了上个世纪第二次日全食的遗憾,没有见到日全食。

    “毕竟见到了‘天狗吃太阳’。”至今仍住在赤石老街上80岁的刘大娘长舒一口气说。

老街住户:那是一个阴天,什么也没看见

  22日,刘大娘一早就迈着蹒跚的步子、摇着一把蒲扇,到老码头旁的竹丛下乘凉,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上午8点半左右,大娘身边的人多起来,一对街区住户拿着电焊罩对着太阳观看。

  “看见天狗吃太阳了吗?今年总看的见了吧?”老人急切地询问。

  街区住户忙把老人搀扶到阳光下,将电焊罩遮挡在她眼前,“大娘,看见了吗?很清楚的。”“看见了,看见了,为看天狗吃太阳我可等了将近70年啊。”老人激动地说。

  重新坐在竹丛下,老人向我们说起68年前发生在这条老街上的一幕。赤石老街历史是武夷山商贸流通最繁华的地方,武夷山的茶叶就是通过赤石码头北上恰克图,南下到欧洲。刘大娘的家世居此地。记得在她12岁那年(1941年),街市上专门盖起了一栋小楼,“听人说,崇安会出现天狗吃太阳奇观,而且崇安还是全中国最好的观测点,那栋小楼就是为那些来看的人盖的。”老人回忆。“当时来了好些人,听说有的是从广东来的,有的是从北京来的。”

  也许是小楼和来看“天狗吃太阳”的人与她的距离很近,也引得她有了想看奇观的欲望。“到了农历八月初一,可惜那天是阴天,什么也看不见,那些准备了炮筒等很多工具要看的人都很失望。”老人的声音里透出失望,似乎回到了过去。

史料记载:武夷山天文史上的第一次日全食

  在武夷山人记忆中,几乎很少人能知道武夷山与日全食有着这么一段难忘的情缘,据《武夷山市志》记载:“民国30年(1941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一),日全食。崇安可见全食景象。”而民国三十一年版的《崇安县新志》则完整记录了当年的观测地点、时刻、项目等数据。

  这是武夷山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日全食的史料。资料显示,武夷山是上世纪第二次日全食中国最佳观测点,我国的天文和地磁专家专程到武夷山驻点观测。省政府还派员在崇安赤石设招待所,观测点设在赤石街。”

  据载,1941年9月21日的全食带从新疆入境,经过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此次日全食横跨中国腹地,且日食时分接近中午,时长3分21秒。史料记载,历史上具备这样良好观测条件的日全食是4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而1941年正值抗战时期,山河破碎,这些地方大都沦陷,国外定制的观测仪器无法运到,天文研究所也从紫金山一路西迁到昆明,但从忧患中成长起来的我国天文学家并未放弃此次的观测良机。

  在当时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的主持下,我国组成了两个观测队,西北队观测地点在甘肃临洮,由张钰哲、高鲁带领,重点进行天文观测;东南队前往福建崇安(今武夷山),由张云任队长,进行天文和地磁观测,分别由中山大学天文台和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负责,陈宗器负责地磁观测。然而十分可惜的是,因日食时正逢崇安天阴而导致天文观测失败,但地磁组测到了日全食时的地磁变化数据,如地磁水平分力、垂直分力和磁偏角等的最大变幅,并拍摄到86张磁照图。

天文爱好者:那一年,群“星”荟萃武夷山

  22日的赤石老街区上,人很少。

  一栋栋歪斜斑驳的房屋、光滑的青石路,透射出这里曾经的繁华的身影。由于很少有人知道68年前日全食与武夷山的关系,几乎没有人在这一天到这里寻找曾经的遗憾。

  只有一位武夷山的天文爱好者来到这里,怀着和刘大娘同样的感情等候着,说起武夷山与日全食的情缘,自豪异常。
  
  他说:“那一年,武夷山可谓群星荟萃,中国天文、地磁学界的泰斗级人物都汇聚武夷山,张云、陈宗器都来到武夷山,这些可都是我国科学界的精英和奠基人呀。”

  张云,天文学家、我国变量研究的开创者; 邹仪新,天文学家,东亚第一位女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史上拍摄日全食全过程的第一人; 陈宗器,我国现代科考先驱,是我国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地磁学的奠基人; 吴乾章,物理学家,晶体学家,填补了我国人工晶体学的空白;陈志强,是我国地磁科学的开创人和奠基者之一。

  据史料记载,为观测和掌握日全食的有关数据,当年8月,张云就带着助手邹仪新,陈宗器带着吴乾章、陈志强、周寿铭从广东和北京赶到福建崇安,开展日全食和地磁观测。大家告别了亲属,吴乾章还拖着肺病的身子,借住在福建示范茶场的畜牧场里,脚踏发电机“熬电”,雇用农民连续踏上1小时,几个书生每人也要坚持踩上半小时,期间的艰辛可想而知。抗战时期的“地磁人”还集合在茶场畜牧场的大门前拍照,吴乾章写下了“临时地磁台址与住宿处,崇安,宾主合影于畜牧场大门,1941年11月”,以及“来闽观测日全食对地磁影响”等照片、文字。

第二次邂逅,市民与游客同观日偏食

  如果说68年前天文知识的普及还不够广泛,武夷山作为日全食的最佳观测点并没有引起当地人足够的重视,民众的参与热情并不高,那么武夷山第二次邂逅日全食时,人们为一睹那难得的黑色美丽,却也是卯足了劲。

  22日,和刘大娘一同在赤石老街观看日偏食的李星平说:“这次日偏食也了了老人的一个心愿,老人每隔10多分钟就要站起来看一次。”

  像刘大娘和李星平这样在武夷山各地观看日偏食的市民和游客很多,小武夷公园上、列宁公园里、中华武夷茶博园内、景区的各个入口,到处是人们拿着各种可以观看的工具在抬头观看。一批安徽芜湖的游客在景区主入口处观看日偏食时说,“我们芜湖的天已黑了,虽然不能在自己的家乡看,但在武夷山看日偏食,意义也很不同哟。”而许多孩子在看了日偏食后兴奋地说“原来这就叫着天狗吃太阳呀”。

  武夷山市志办的同志说:“这次日偏食也应记录进《武夷山市志》,作为一段珍贵的天文历史资料留给后人。”

80年后,武夷山将第三次邂逅日全食

  据北京天文馆提供的《21世纪中国境内的日全食图表》,2089年10月4日,西藏东部,四川中部,重庆和贵州北部极少部分、湖南中部、江西中部、福建中北部将有1分30秒的日全食。武夷山地处福建省北部,位于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届时武夷山将迎来其境内上空的第三次日全食。

  据天文专家介绍,由于日全食带是一条狭窄的影带,一般对于某一个城市或地区来说,平均每200多年才有一次机会被全食带扫过。是上天对武夷山的偏爱,还是武夷山人对天文气象的热爱感动上天,武夷山在200年的时间里竟有3次被扫过的机遇,实是难得。也就是在武夷山人在2009年经历了第二次日全食后,80年后,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还将穿过武夷山上空。

  也许现在生活着的很多人看不见那次日全食,但第三次的邂逅仍将在武夷山的天文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那是武夷山人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历史足迹。

  但愿,第三次的邂逅,日全食不再给武夷山人留下美丽的遗憾。(金文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留言

最近发表

Powered By www.cm513ts.com

Copyright 2006-2010 cm513ts.com 武夷山欢迎您!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