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新天地博客blog,武夷山优质旅游服务的保证

武夷山,风景宜人,都市人群休闲好去处,武夷山是旅游好去处,武夷山多雾,被称为“山岚”的云雾终年都有。武夷山四季都可见到云海。武夷山云海,阴晴雾雨各具风姿。

« 武夷山市部署国庆、中秋假日旅游工作仙凡岩茶的传说 »

说不尽的下梅村—《走遍中国—南平》电视解说词

  三百年前,武夷山脚下,一条伟大的茶叶贸易之路从这里启程。从福建到俄罗斯,南北两大家族在这里共同打造财富神话。“走遍中国”带您走进《说不尽的下梅村》。

  位于中国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自古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而位尊八闽、秀甲江南,更因为盛产茶叶而闻名于世。

  在武夷山,几乎家家都和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位于武夷山梅溪下游东岸的下梅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茶村。一到春天,家家户户都忙着采茶、做茶,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茶的清香。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看似寻常的下梅村在三百多年前,是闽北地区最富传奇色彩的地方。

  清乾隆二十年的春天,下梅村迎来了几个操着山西口音的奇怪客人,和以往来这里的客人不同,这些山西人似乎对武夷山的奇峰秀水并不感兴趣,而是每天都在附近的茶山上走走看看,这一看就是两个多月。

  终于有一天,他们向当地人提出一个请求,要购买下梅村附近所有的荒山。莫名其妙的当地人以为是笑谈,便随口开了一个高得离谱的天价,本以为对方会知难而退,谁料想这些山西人竟然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并且当即从身上掏出银票签字画押。

  几年之后,这些山西人以下梅村为起点,奇迹般地开辟了一条伟大的贸易之路,这条路为一批山西家族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这些山西家族成为清代最著名的商帮——晋商。那么,为什么地处福建武夷山的这个下梅村,对晋商的崛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

  这还要从武夷山最重要的物产“茶”说起。据统计,在武夷山,有名有姓的茶叶就有三百多种,自古这里就有“茶叶王国”的美誉。

  刘国英(茶叶专家):“武夷岩茶四大名丛,有大红袍,有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丛是最出名的,除了这些名丛之外,我们还有几个当家的品种,比如水仙、肉桂,这都是武夷山的当家品种。”

  武夷岩茶属于青茶,在中国的茶叶家族中,青茶这个后起之秀最初就诞生在武夷山。因为武夷岩茶是半发酵茶,所以它如红茶般温和,同时又保留了绿茶的清香。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正是这种武夷茶成就了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上的一段光辉岁月,在那时,下梅村汇聚了来自全国最有实力的茶商。那么,隐藏在武夷山脚下的下梅村,到底有着怎样的特别之处呢?

  其实,看似寻常不过的下梅村因为其不寻常的地理位置而注定有着不寻常的命运。环村而过的梅溪与武夷山最重要的河道九曲溪直接相通,沿着九曲溪可以到达闽江。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清代以前,下梅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子。直到清代初期,一个特殊的历史机缘使得下梅村名扬天下。

  在遥远的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这种用来煮茶的茶炊是每一个俄罗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器具。追溯到三百多年前,俄国人喝茶的习俗要从中国的武夷茶说起。1638年,一位俄国贵族从蒙古商人手中换得两大桶武夷山的茶叶,作为礼物送给了沙皇。沙皇品尝之后如获至宝,于是,武夷茶的大名在俄国上流社会中迅速传播开来。

  黄贤庚(武夷山圣东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俄罗斯这个地方比较寒冷,第二对蔬菜比较缺乏,可能相对而言吃肉食比较多,他需要我们这种武夷茶,它那种发酵度比较高,含这个咖啡碱茶多酚比较高,有利于他的消化,有利于提高身体需要的热量。”

  到了十八世纪初,这种曾经神秘的东方饮品,已经不仅是上流社会的钟爱,也出现在大多数平常家庭的餐桌上。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温暖醇厚的武夷茶,已经成为俄罗斯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武夷茶的需求量在俄罗斯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中俄贸易史上的一件大事发生了。由于当时俄罗斯商队频繁地进入北京进行贸易,皇城周围经常发生各种纠纷。1727年,清政府和俄罗斯签订了《恰克图界约》,其中规定,俄国的商队不再允许在北京经商,中俄贸易只限定在当时的边境城市恰克图展开。恰克图在俄语中就是有茶的地方,可见,茶叶买卖在当时的中俄贸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很多中国商人来说,去恰克图贩卖茶叶成为一项获利非常高的生意。

  在众多前往恰克图贩卖茶叶的中国人之中,山西榆次一个叫常万达的商人敏锐地把握了先机。早在乾隆初年,常万达就从山西迁居到中俄边界做起了茶叶生意。《恰克图界约》签订之后,他经营的茶庄成为当时恰克图生意最好的店铺。然而,常万达的雄心并不止于此,为保证茶叶的品质,他决定采取茶叶的收购、加工、贩运一条龙的方式,把生意直接从福建武夷山做到恰克图。

  乾隆二十年,常万达千里迢迢从山西来到了武夷山脚下,希望能找到一个既能大面积种植茶叶,又方便运输的地方。当年的下梅村有着大片的荒山,加上它便利的水路条件,成为常万达最理想的选择。于是,那段后来被津津乐道的“山西人天价买荒山”的故事便诞生了。从那一刻起,下梅村注定要成为常万达大显身手的舞台。然而,这只是那个庞大茶叶生意的开端,接下来常万达要面对的将是一个又一个更大的挑战。

  作为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山西的常万达首先遭遇的是当地茶叶同行的竞争和孤立。几经波折,他认识到,要想在武夷山立足,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本地家族作为合作伙伴,在下梅的诸多家族中,几经考量,最终“景隆号”茶庄的主人邹氏吸引了常万达的注意。

  早年邹氏因饥荒从江西南丰逃难到武夷山的下梅村,凭着吃苦耐劳、肯动脑子以及从老家带来的一点茶叶种植技术,邹家逐渐在下梅村站稳了脚跟。经历过那段艰难创业的日子,在下梅邹氏家祠的神位上,当年挑茶用的梅木扁担和麻绳,被放置在祖先的牌位正中,成为永远激励后代子孙不忘艰苦的精神财富。

  在清代,武夷山汇集了许多像邹氏这样来自江西的经验丰富的茶农,他们的到来大大提升了茶叶种植技术。如今,在下梅村流传的山歌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当初江西人到福建的情景。

  刘昌财(70岁下梅村民):

  过了清明谷雨边打起包袱走福建想起福建无走头半夜三更爬上楼

  采茶篮子没好高低倒头来撞到腰采茶时候头低下头来采的茶树采

  好好丑丑采几篮头等工钱我不少(这是采茶的山歌)

  作为外来者,这些江西人更加注重家庭内部的团结。邹氏家祠前的这根木柱,就是一个祖先为教育后世儿孙,而别出心裁制作的生动教材。

  邹全荣(武夷山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这根立柱跟其他的立柱不一样,它有它的特点,它是由四片木板拼接起来的,我们从这条缝可以看到它。为什么这样做呢?当时,邹氏的祖先邹元老曾经告诉他的四个儿子,要像这根柱子一样,同心协力,抱在一起,才能够撑起一片家业。”

  邹家脚踏实地的品质和对同心同德的重视给常万达留下很深的印象,常家的雄厚资金也吸引了想要扩大经营规模的邹家。于是,两家一拍即合。不久之后,常氏和邹氏联合经营的“素兰号”成为武夷山最大的茶庄,这具当年“素兰号”茶庄发货单的印模见证了下梅村最繁忙的年代。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下梅村成为闽北地区最大的茶市,每天早上,三百多艘竹筏,浩浩荡荡来到梅溪。成吨的茶叶经过精心包装之后,被搬运到这些竹筏上,开始了它们遥远的行程。

  茶叶从下梅村出发,先到江西河口,然后改为水运到达汉口,经由襄樊,唐河,北上至社旗镇。再换马帮驮运,经洛阳,晋城,长治,到祁县。再经过太原,大同,张家口,到达归化。在那里,换驼队经过库伦之后,抵达边界城市恰克图。然后,被分送到俄国境内的各大城市。全程近五千公里。这条路被后人称为“万里茶路”。

  运茶的商队从武夷山到恰克图,一趟往往需要一年的时间,路途中不仅要应付变幻莫测的天气,还要防备强盗土匪的突然袭击。狼群出没的大草原和一望无际的沙漠随时都可能使人葬身其中。这条千难万险的道路考验着商队的毅力和决心,同时,也激励着所有人通向一个梦寐以求的财富神话。

  张维东(山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它这个茶叶,一包茶叶运过去,大体上一包也就是现在的12.5公斤吧,市斤是25斤,它贩到恰克图,基本上一包它的这个利润有六七两白银,这很壮观的,所以当时他们分配以股分红的话,像有一些茶庄一年就可以分到14万到16万这个规模的红利。”

  联合经营茶叶贸易给常家和邹家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下梅村的邹家,在茶路开辟后的五年内,一跃成为当地的首富。邹氏的深宅大院逐渐多了起来,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今,从这些残存的精美砖雕上,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当年邹家的富庶。

  这座雄伟的邹氏家祠也在那时拔地而起。作为茶路起点的下梅村,空前兴盛的茶叶贸易带动了运输、餐饮等众多行业。下梅村不断出现因茶而富的家族。一时间,茶叶之路带动了整个闽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武夷山著名的收藏家赵勇的藏品中,有几件武夷山独特的器皿,烧制于茶路最兴盛的那个年代。

  赵勇(武夷山市文联主席):“这是个小马罐,上面有两个字,香茶,就像一匹马在驮着茶,说明什么问题呢?当初,茶路开通之后,大量的茶叶经营者通过茶叶的运输发家致富,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成功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时尚。”

  根据崇安县志记载,在常家的带动下,山西的另外一些商业家族,乔家,渠家,范家等等,也先后来到武夷山加入了万里茶路的征途中。这些家族和常家一起,把商号开遍大江南北,甚至还开到了俄罗斯,建立起一个纵横天下的商业帝国。后来,往返运送的货物,已经包括茶叶,丝绸,呢绒,糖,酒,药材,烟草等等,包罗万象,百货云集。不过,武夷茶,仍然是其中最重要的货物。据统计,十九世纪初,每年由晋商运到俄罗斯的各种茶叶已经达到二十万担。如今,行走在山西的这些晋商大院中,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富甲天下的气魄。

  在常家庄园的后院,却有另外一番景致。中国南方特色的台、轩、阁、榭出现在这个北方的大花园里。万里茶路不仅给晋商带来了可观的财富,也把一种南方的生活情趣带到了北方大地,并且与当地的文化水乳交融。

  在武夷山脚下,晋商的气魄和胆识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梅村。邹家在常家的帮助下,组织起了自己的商队,也踏上了去往俄罗斯的遥远征途。据说,邹家为了找到武艺高强的镖师保护商队的安全,还立过一个规矩,谁能把堂前的石锁举过头顶,谁就可以娶漂亮的邹家小姐为妻,结果,在众多的应聘者中,一位来自山西的小伙子一举成功。

  邹全荣(武夷山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它重两百多斤,我们来提一下它,现在一般人很难提动它了。那么这位山西人,后来成为邹家的女婿。他帮助邹家,在经营茶叶中护送茶叶,在万里茶路中起到保镖的作用。”

  在那段互相扶助、同心协力的日子里,晋商十几年如一日贯彻不辍的经商原则也深深感染了邹家。

  张维东(山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它加工制作的时候肯定含的水分比较高,越往北走气候越干燥,肯定茶叶自身要有一些损耗,我们晋商为了不让消费者、购买者吃亏,所以他在加工的时候,茶叶就要重四两,在加工的地方,就把这个四两损耗预估过去了,你到内蒙古也好,到俄罗斯也好,你买到的茶叶还是足两的,不会缺斤短两。”

  “诚信至上”、“以德取利”的经商之道,成为下梅村众多茶庄共同信奉的理念。记载着晋商道德操守的条规也被善于学习的下梅人广为传抄,并且贴在祠堂之中供族人效仿。经历了百年的世事沧桑,这些条规仍然被完好地保留至今,它们已经融入了下梅村每个人的灵魂之中。

  来过下梅村的人都会说,下梅村的人性格宽容而平和,并且有着超然的自信,一方面,对于谈茶、品茶、爱茶的下梅人来说,茶的质朴典雅,茶的平和淡定,早已经成为他们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恐怕与茶路开通所带来的见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传统的农耕经济时代,茶路成为一扇面对外界的窗户。黄河两岸的风俗传统,大江南北的人情百态,甚至俄罗斯的奇闻轶事,都沿着这条茶叶之路传播到下梅村。这条路不仅是一条经济之路,更成为一条连通南北的文化之路。

  作为万里茶路历史见证的下梅村,今天,已经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每天吸引着大量的游人,坐落在青山秀水之间的这个古朴村落,正在焕发着新的生机。

  如今,许多下梅村的后代仍然继承着祖先制售茶叶的生意,不过,早已从小店铺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厂。几百年来,世事变幻,清代的万里茶路已经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武夷茶的品质却依然如旧。2006年,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已经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代表中国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邹水英(下梅村邹氏后人):“因为茶在武夷山生存了下来,因为我们邹家种茶、制茶、经营茶,才有了邹家一个庞大的家族,也是因为茶,才有了我们邹家很多美丽的传说,流传至今,茶叶是我们邹家的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邹家的精神支柱。”

  在武夷山的很多茶馆,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俄罗斯的客人,在武夷茶传到俄罗斯三百多年后,成千上万的俄罗斯人沿着当年的茶路来到武夷山,在武夷茶的诞生地亲自品茶,在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茶香中,似曾相识的东方生活方式仍然散发着持久的魅力。

  茶,下梅村,万里茶路已经成为武夷山市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蓬勃发展的茶产业使得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从武夷山不断向外延伸。在不远的将来,一条甚至数条新时代的茶路伴随着这座因茶而兴的城市,薪火相传,通向一个充满期待的美好未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留言

最近发表

Powered By www.cm513ts.com

Copyright 2006-2010 cm513ts.com 武夷山欢迎您!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