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夷山市区南8公里的崇阳溪畔,旧址依山临水,气势雄伟。顺着山势筑有3层石阶,约70余级直上山坡。石阶两旁建有花坛,广植杜鹃、建兰等武夷山特有的花卉。拾级登阶而上,有一片平坦的广场。广场的照墙上镌刻"赤石暴动烈士陵墓"的镏金大字,照墙背面镌刻赤石暴动前后壮烈牺牲的73位烈士的英名。广场正中为一座高约1米圆柱体加半球型顶盖的墓冢,墓前立有赤石暴动纪念碑。碑上记述赤石暴动的经过。陵墓周围树木环绕,峰峦连绵,肃穆庄严。陵墓对面隔着崇阳溪就是赤石村,岸边渡口立有"赤石暴动地址"的文物保护碑。赤石暴动烈士陵墓石级下方靠近河岸处,是当年暴动英雄们发起冲锋的起点处。民国31年(1942)6月17日,上饶集中营第六中队的革命志士在中共党支部领导成员陈念棣、阮世炯、赵天野的组织下,由党支部指定的王东平为军事指挥,决定越狱暴动。当天傍晚6时许,王东平选定六中队最后一批难友离船登岸的瞬间,发出暴动信号。80余名勇士破监而出,冲向山岗密林,获得自由。赤石渡口的岸边有两棵古树虬曲舒展,令人遐想当年暴动的壮烈情景。
1961,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旧址约3公里山路,位于武夷山旅游度假区内的虎山庙,是赤石暴动英烈被囚禁的地方。赤石暴动胜利之后,国民党顽固派在未能参加暴动的志士中抓走59名所谓的"危险分子",押解到虎山庙囚禁。第三天,即6月19日,这59名革命志士在虎山庙侧惨遭集体屠杀,除1名幸存外,其余全部殉难。烈士用过的钢笔和皮带铁圈在整理墓葬时被发现,已作为国家级文物,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1992年4月,中国共武夷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在虎山庙立碑纪念。
由市区乘车南行7公里即达赤石。赤石村坐落在崇溪河畔。河对岸原是丘陵山地,现为烈士陵园;村后是一片千亩水田,现为武夷山机场跑道。村庄街道中心点有个百年古渡口,当年震惊中外的赤石暴动就发生在这里。
1942年5月间,国民党第三战区决定上饶集中营随司令部向闽北转移。转移的前夜,第六中队中共秘密支部决定在行军途中抓住宿营、越山、渡河的时候择机暴动,暴动地点预定在崇安境内。因为这里是革命老区,有中共地下组织,群众基础好,有人接应。暴动领导核心由陈念棣、阮世炯、赵天野、王东平4人组成。确定暴动的方式一是夺枪暴动,二是不夺枪暴动,视情况选择一种。暴动的讯号分准备、发起、撤销三种:准备讯号是《义勇军进行曲》前奏曲;发起讯号是"同志们冲呀!"撤销讯号是唱"烽火连天,血腥遍野,中华民族遭到空前的浩劫"这几句歌词。
1942年6月5日,上饶集中营撤离上饶,6日到达铅山县石塘休整。16日抵达崇安的大安宿营。17日中午,在崇安县城吃过午饭,下午2时左右到达赤石,等待过渡。第六中队秘密党支部选定了这个有利的时机和地理条件,决定过河后就举行暴动。
黄昏时刻,按当天行军顺序,第三分队先渡河,尔后是一分队和二分队。每个分队各乘二张竹筏,一条渡船。当二分队的同志上了岸,敌宪兵队还在河中央,第六中队暴动军事指挥立即发出暴动的准备讯号,暴动政治指挥陈念棣、军事指挥王东平交换暗号后,庄严地发出:"同志们冲呀!"的暴动讯号。刹时间,80多位同志如出笼的猛虎,疾速冲上丘陵山顶密林深处。赤石暴动成功后,经中共福建省委接应,在武夷山战斗数月,重返江南抗日前线。
赤石暴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是"皖南事变"和上饶集中营斗争的继续。赤石暴动的胜利,在政治上为我党的政治工作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战歌。在军事上,为我党领导下的监狱斗争,创造了一次成功的范例。
建国后,党和政府在赤石暴动发生地建立"赤石暴动烈士陵园"。20世纪80年代初,陵园进行扩建,占地约8000平方米。陵园整个工程分石阶、屏风、石廊、广场、陵墓5个部分,显得庄严、壮观、威武,给人以特殊的感受、特殊的教育、特殊的陶冶。
陵园位于赤石渡口的公路旁,陵园石阶底座横在路边,多层的石阶像一座观礼台,将赤石渡口收入眼底。石阶的两侧为梯田式花圃,四季有花,庄严大方。石阶的顶端立一座高2米、长6米的石屏风,正面是大红色的"赤石暴动烈士陵园"8个大字。屏风背面铭刻着1942年6月15日至23日,在赤石暴动、虎山庙大屠杀,以及在大安、兴田途中惨遭国民 党顽固派杀害的新四军干部和爱国志士,共计73位烈士。这73位烈士,平均年龄24.6岁,年龄最小19岁,最大40岁,党员56位,女烈士8位。其中有姐弟一双,夫妻一对。还有台湾籍同胞、华侨青年。
步入陵园顶端,是烈士安息的墓地,呈凸圆形状,墓穴正面的大理石上,刻着赤石暴动的简介。墓地正面1000多平方米水泥广场,可容纳上千人瞻仰和凭吊。墓地四周广植常青的杉树、柏树陪伴烈士。
在赤石渡口立有福建省人民政府1961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碑,保护碑与赤石暴动烈士陵园隔河相望,倒映在崇溪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