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新天地  
 
  当前位置:武夷山旅游新天地首页>>旅游新闻>>武夷书院长盛不衰

 

武夷书院长盛不衰



    
    武夷山市(原崇安县)地灵人杰,历代圣哲云集,倡学与创设书院之风长盛不衰。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杨时、胡安国、朱熹、陆游、辛弃疾、蔡元定、游九言、真德秀等人都先后来武夷山修筑书院,聚徒讲学,倡道东南。南宋时,崇安县境内便新增书院19所,“学术执全国牛耳”;宋至清末,有据可考的书院达48所,密度为全国之最。

    倡学与创设书院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当推朱熹。他是一位把“教师”当成终生职业的大学问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中国古文化的第二位巨人。辛弃疾在武夷山任祠官期间,即对朱熹赞叹道:“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朱熹把对民族的忧患寄托于教育拯救,将教育作为一生的追求,并且认为教育的最好平台就是书院。因此,朱熹在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兴建、修建、扩建了寒泉精舍、云谷书院、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湘西精舍等书院十余座,游讲各地书院数十所。在“生徒云集,坐不能容”的书院里,朱熹诲人不倦地解析着天理人性的奥秘,讲述着实现世界大同的哲学观点。

    武夷山的书院所以在南宋骤增,直接与朱熹的崇高影响和他在武夷山生活的时间最长相关。他在武夷山生活、成长及创设书院、讲学、论辩、著书、立说近五十年之久。朱熹的武夷精舍,当年的影响不在四大书院之下。在朱熹的影响下,武夷山很快确立了理学名山的地位,成为我国东南学术文化的中心。他创办或讲学的书院,前来习听的学生均为高品位的学者,并多为或后来成为名臣高士。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武夷山,探讨理学,传播理学,学术气氛浓烈而高涨;正是他们的传承与发扬,使朱子理学八百年来一脉相承,经久不衰。作为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集孔子之后中国学术思想之大成,在历代书院与先贤前赴后继的传播下,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构筑了中国13-20世纪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主流的价值观念,代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民族精神,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影响远及欧美诸国。因此武夷山史称“斯文在此,闽邦邹鲁”,有“道南理窟”之荣。至20世纪末,武夷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作为朱子思想形成与传播载体的武夷山书院功不可没,其遗址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武夷山在南宋之前,书院屈指可数,自朱熹在邻近崇安的建阳和在九曲溪畔亲创书院和在各书院巡讲后,始开书院昌盛之风。特别是朱熹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创立武夷精舍后,各种书院便如雨后春笋,崛起于碧水丹山之中。在武夷山,书院有不同的名称:院、舍、堂、馆、庐、寮、屋、祠、宫,不一而足。它们是武夷山成为文化名山的最重要构成。宋南迁后,福建迎来文化大昌盛,全省新建书院47所,步江西、浙江之后名列全国第三,而其中闽北(建州、南剑州和邵武三地15县)新建书院合计34所,在全省占主导地位。然而,在崇安县一境之内,新增书院却达19所,占全省的40%%和闽北的56%%,并且书院创办者多为朱熹及其前辈、同仁、门人、后人,更为重要的是基本为“国家级”大师硕儒。因此,武夷山书院又为闽北和全省的领军,“学术执全国之牛耳”便不足为奇。此后,武夷山书院薪火仍然传承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宋朝至清代,崇安县境内有据可考的书院达48所,密度为全国之冠。这些书院主要集中在武夷山风景区内,计有38所。它们大多分布在九曲溪两岸;独具南方特色的建筑,增添了区内鲜亮的文化景观与色彩,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书院的倡办,也为昔日武夷山培养了大量人才。古代崇安县人口稀少,但却人才辈出,从唐垂拱年间(685-688)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全县中进士达248人,平均5年中一人,足见书院之功。

    曾经辉煌的武夷山书院,至清中叶没落。因年久失修,建筑大部分倾圮,目前仅存部分遗址。但这些文化遗存,对研究朱子理学和儒学的兴衰演变以及中国哲学思想史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研究表明,以武夷山为典型的中国古代书院虽然成为历史,但中国的书院文化与先贤办学精神并未没落。它们在时代嬗变中涅与滥觞了现代治学思想与办学体制,为我国乃至世界教育作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武夷山,仅这些曾经辉煌的书院,便当之无愧“世界双遗”称号。

武夷书院一

    屏山书院朱熹之师刘子翚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屏山之麓。朱熹在此就读7年有余,后又陆续于此讲学、著述30余年。书院曾于元初毁于兵祸,明洪武二年(1369年)再次重修。历代均有修葺。上世纪初再次被毁,仅留遗址。现有关部门拟筹措资金修复。

武夷书院二

    水云寮游酢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98年),位于武夷山云窝。这是一所讲学著述的场所。游酢是程颢、程颐理学南传闽境的首批传人之一。水云寮是理学南传的第一站,至今遗址上还留有题名岩刻“水云寮”三字。还遗存前、后石门(后门题刻“云崖”二字)和石臼、水井等遗迹。

武夷书院三

    叔圭精舍初建于崇安丰阳里芦峰,由崇安学者江贽于政和年间创建。江贽字叔圭,号少微,是一位德行高尚的隐士,著作有《少微通鉴节要》二十卷存世。今武夷山五曲云窝“叔圭精舍”门坊遗址是北宋政和五年(1116年),官方为表其高风亮节而移建的。

武夷书院四

    留云书屋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武夷山学者董茂勋构筑。乾隆初,董茂勋之子董天工在书屋后增建“望仙楼”,在楼内研读学问,并撰《武夷山志》24卷。现遗址还有横额镌有书屋名称的石坊门一座,望仙楼则改建为望仙亭。

武夷书院五

   武夷精舍朱熹一生直接创办了多所书院,武夷精舍(建于1183年)是他创办的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朱熹在此著述讲学前后8年,慕名而来求学的文人学者络绎不绝。当时一些著名学者如蔡元定、刘爚、黄幹、詹体仁、李闳祖、叶味道等人都曾就学于武夷精舍,使武夷山成为理学胜地。

武夷书院六

    兴贤书院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古街。朱熹当年寓居五夫里时曾在此讲过学。1988年,崇安县人民政府重修,书院内辟有朱熹生平陈列室。


     双仁书院位于武夷山四曲金鸡洞后,明代学者詹继龙为纪念先贤詹体仁、詹景仁所建。西侧岩壁上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宁太守庞垲题刻的“溪山胜处”4字。书院前临九曲溪,三面环山,环境十分幽静,为读书著述的理想场所。

    屏山先生祠屏山先生即刘子翚(1101-1147年),南宋理学家、文学家。曾主管武夷冲佑观,携朱熹、刘甫在水帘洞讲学数载。邑人为纪其贤,建“屏山先生祠”,朱熹亲题匾“百世如见”。

    寒岩书院坐落在九曲平川之西,灵峰右麓,书院以“寒岩”景石得名,这里因吕祖谦讲过学而闻名。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号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理学家、文学家,时与张縂、朱熹并称“东南三贤”,任过武夷冲佑观提举。

    南山书堂在武夷山一曲兜鍪峰下,为南宋理学家蔡氏数代讲学之处,原名“牧堂”,著名理学家蔡元定在此开始启蒙学习和理学生涯。庆元间,元定三子蔡沈(号九峰)将父祖的房宇扩建,名之“南山书堂”,延请名流聚徒讲学。今尚有遗址可寻。


 

信息来源-闽北日报



   
     

[关于我们]   [服务指南]   [网站广告]   [本站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 武夷山旅游新天地 旅游产品由武夷山大自然旅行社有限公司提供 许可证号 L-FJ50053
本网站所引用相关图文,如有牵涉到版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进行删改
电话:0599-5231338(总机 24小时客服热线) 传真:0599-5231337
本网站法律服务由福建红袍律师事物所彭俊仁律师提供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国家旅游度假区红袍步行街崇义园C301室  邮编:35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