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新天地  
 
  当前位置:武夷山旅游新天地首页>>旅游新闻>>雄关漫道分水关

雄关漫道分水关



    分水关,在历史上被确认为是“晋京大路”:“汉、唐建都长安,福建各地都以杉关为晋京官道;宋、元移都临安和北京,遂又改以崇安的分水关或浦城的仙霞岭路为晋京大路。”(《福建省志》)分水关地势雄峻挺拔,四周奇峰罗列,关隘之巅有瀑布,有流泉。站在关隘之巅,北望江西,南望福建,眼底收尽旖旎风光。我们且不说历史上的争夺江山者,究竟在此燃起了几次催战的烽烟?我们还是先来回味一下南宋时就留在分水关上的故事。这个隽永的故事,会让你看到分水关历史上难得的人文秀色,也会悟出分水关所具有的博大包容心。

  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应江西籍同乡陆九渊之邀,他不辞闽山赣水之途的艰辛,亲赴铅山参加由吕祖谦发起的“鹅湖之会”,与主张主观唯心主义的陆九渊学派进行辩论,哲学上称“鹅湖之辩”。朱熹参加鹅湖学术辨论凯旋后,途经分水关,多日论战,身心疲惫,但决胜之快意未尽,他驻足突踞于闽赣两省的漫道雄关,观察两陂分水,咫尺天底下,看云卷云舒,听涧水交响,他获得了心悟。立即口占《题分水关》一诗:

  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分水关居于武夷山脉最高峰黄岗山闽赣两省的交界处,自古成为两省往来的要道。峰脊有一水源,分成两股:流入东面为闽水,流入西面为赣水。这首诗不仅从客观上真实地写出了分水关的自然景观,更有意义的是诗中饱含鲜明的哲学思辨观点。朱熹的诗,写出了分水关的人文意象:高立不傲,谦逊包容。这也许就是分水关的人格魅力吧。

  从自然环境来说,分水关在各地是很多的。但福建关隘之多,又以闽北为最。武夷山脉横亘东南,逶迤的黄岗山,雄浑巍峨,支撑起了位于闽赣交界的 “杉关(光泽)”、“分水关(武夷山)”。分水关不仅险峻壮丽,而且见证了金戈铁马,商路风云。分水关古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更是经济通达的大动脉。

  为了采集乡土历史,我们多次行走在连接闽赣两省的分水关古道上。古代崇安(今武夷山市)有“八关”之说,分水关是“八关”中的“大关”。分水关,实际意义是以水流方向来断定地界的标志。具体地说,分水关就是崇安县西北面与江西铅山交界的一处分水岭。大凡分水岭,自古都是当地的交通要冲或兵家必争之地。五代时,地方防卫政权在闽赣两省交界处的分水关置寨。宋开庆间,开始设置大安驿,到元代时废除。明洪武年初,又重新恢复此关,设巡司戍守。从崇安县城到江西的铅山县内,仅百余里路程。过去分水关古道,山岭崎岖,全用人工采石,条石间或大鹅卵石铺就。陡峭的绝壁处设石栏杆护卫,路面平铺石阶,层层叠叠,直伸云间。商旅士卒,肩舆马帮,日夜行走,约十里间设一路亭,供行人驻足休憩,分水关古道连接闽赣两省的物产流通,山岭运力十分繁忙。明代王世懋在《闽部疏》中记载道:“凡福之丝绸,漳之纱绢,泉之蓝(蓝靛),福延之铁,福泉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这里说到的分水岭就是分水关。可见八闽大地上的众多商人,为了自家物产能流向北方各省进行贸易,都选择了行走分水关古道。

  不可忽视的是,分水关古道是晋商万里茶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清代乾、嘉时的每年茶期,晋商常氏在下梅茶市景隆号收购武夷茶叶,包装后装上竹筏,通过梅溪水路运至赤石镇汇集,经崇安县城验押之后,雇用当地茶工、车马千余人,将茶叶运经分水关再运至江西河口(现在的铅山县)。一支晋商劲旅,从山西出发,千里南下武夷山贩茶,分水关就是他们进入岩茶产区的必经之路。晋商资金雄厚,重金雇用车马这些运量大的交通工具。马蹄铁坚,车辙轱重,常年在分水关古道的石板上践踏运转,一些残存的石板路面,被铁蹄车辙磨得十分光滑,留下了一道道难以磨灭的车辙凹痕。分水关一带的老者说,过去黎明前有两种声音最难忘:一种是家家户户饲养的公鸡,三更后开始打鸣叫天亮了,远近各家此起彼伏;另一种是经过村旁古道上的运货独轮车,车辙碾压石板路时,发出叽叽呜呜的磨擦声,声音好似许多公鸡在打鸣,当地百姓叫它“鸡公车”,村野之民彻夜都能听到。

  晋商雇车夫推车运茶,过了大安村,道路变得崎岖险峻,不得不改换脚夫肩挑。运茶的脚夫和商人们都挥汗如雨,精疲力竭。加上关山空气对流猛烈,气候变化无常,时晴时雨,水土不服者易患病。古道峻岭进入荒山野岭后,盗匪出没行凶抢劫,野兽蛇虫伤人,不少商人脚夫,等不到救治,往往半途丧命,有的连音讯也没给家属留下,就殇于异乡陌路,成了野鬼孤魂。

  如今我们还能在分水关古道旁的草丛中,看到刻有“孤魂”等字的无名氏墓碑,寂静躺在荒野山间,透射出一股悲凉与辛酸。一块刻有“光绪六年(1880年)孤魂总祭”等字样的墓碑,记载了分水关附近村野之民的抚恤之情。当地人出于善悲之心,把毙殁于途中的外乡人尸骨收集起来,集中地掩埋在一起,使死因不明者能入土为安。这体现了居于分水关古道旁的村野之民,有着高尚的行善积德之举,也反映了分水关这条商旅征途上的险恶。

  分水关还见证了许多浩荡的历史风云。太平军起义暴发后,一部分太平军由湖南、江西继续往南进犯,攻破了铜墙铁壁般的闽赣分水关,杀戮了300多名清朝守关士兵,在武夷山一带抢掠,扰乱了闽北的安宁。在村野百姓的家谱上,我们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咸丰七年(1857)三月十七日突如其来,关兵三百口,尽遭他手,肝脑涂地,直捣大安。十七日黎明,便攻崇城,当时居民,视为逃犯,上闭城门,与之铳爆。……夫何次年(1858),寇又入分水关来,幸我村人思深虑远,预开土圹数人合一穴,掘下七尺深,乃对面挖门掘进大开数间,空阔五六尺,闻寇近关,并将物藏入圹穴,门牢闭,新土填封,自然稳固。”(摘自下梅《方氏族谱·廷镛识撰》)

  关于太平军突破分水关防线,进犯崇安的历史,《武夷山市志》也有记载。咸丰七年(1857)3月16日,太平天国王国宗部进军崇安,知县王某弃城逃走,太平军占领了崇安城。十天后太平军开始向建阳进发。咸丰八年(1858)2月16日,太平军杨仪清、杨辅清率部袭击崇安县岭阳关,占领了岚谷。两天之后,太平军从苦珠林经后洋出西乡,攻陷浦城。4月崇安知县莫自逸、游击王兴棠率兵勇3000多人由黎口进驻西乡,反攻浦城,太平军奋力反抗,王兴棠兵败遁逃。太平军捕杀了当地的一些小官吏,如俘杀了外委刘忠孝,击毙乡勇六百余名。农历六月初三,部分太平军进攻分水关,崇安知县莫自逸由浦城回师抵御,太平军从分水关的侧面突破防御,由萧家地的小路包抄守关清军,击毙知县莫自逸,占领了崇安城。

  咸丰八年(1858)八月十二日,曾国藩在向朝廷上奏时说:“臣谨遵谕旨,即日亲督命勇,由铅山入分水关,直捣崇安(今武夷山)。”他自己亲率湘军从浙江仙霞关入闽追踪石达开余部。曾国藩命令增援浙江的部队由江西铅山南下崇安围剿太平军,在清政府大军的强大压力下,太平军从崇安、建阳撤退,逃往建宁。分水关、仙霞关留下了清军与太平军鏖战的悲壮历史。

  太平军破关之后的20多年里,武夷山的茶叶生产与贸易严遭破坏。据武夷山《孙氏家谱》载:“时值同治季年(1874年),发寇(注:指太平军)荡平之后,凡城乡市镇生产萧条,我武夷茶市久已一落千丈。”

  关隘烽火几时休?峥嵘分水关,悠久古商道,它见证了无数风云激荡的日子。一直延续到民国26年(1937),分水关才开始了有公路交通的历史。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国民政府意识到闽赣交通的重要性,于是从中央财政中拨出资金,修通了崇安县城至分水关的公路,结束了分水关古道上马拉人驮的交通历史。分水关公路经过历次扩建,如今形成了闽赣两省的交通枢纽。从此分水关大道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如车水马龙般地在闽赣两省间往返不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以一个军事领袖的豪迈气概写下的诗句。雄关漫道,我们一生又能翻越几处?不过,像分水关这样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关隘,还是值得我们去攀越,去怀想的。

信息来源-(邹全荣)



   
     

[关于我们]   [服务指南]   [网站广告]   [本站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 武夷山旅游新天地 旅游产品由武夷山大自然旅行社有限公司提供 许可证号 L-FJ50053
本网站所引用相关图文,如有牵涉到版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进行删改
电话:0599-5231338(总机 24小时客服热线) 传真:0599-5231337
本网站法律服务由福建红袍律师事物所彭俊仁律师提供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国家旅游度假区红袍步行街崇义园C301室  邮编:354302